康城分内城和外城,外城有四道城门,分别为东华门,南天门,西轩门,北辉门;内城有九道门,分别为南有正阳门、崇天门、南武门,东有朝阳门、端关门,西设长和门、西直门,北置安午门、华胜门。各门皆有守城楼的城门尉二员,各领守门精兵三百二十人,吏属九门都统麾下,归护军总营参领管治.
    为护京城安全,城内一般不置兵马,各城门零零总总加起来,守军不足两万,皇城宫城内护宫禁军则在八千左右。
    四道外城门外,则聚集护城军十万,分四营编制,东营住扎于康河以东,称为虎骑营,拥兵骑两万,南营位于三里屯,称骠骑营,拥兵骑四万,西营屯兵浅水湾,称骁骑营,拥兵两万,北营设于北骊山脚下,称为车骑营,拥兵两万。
    骁骑营入城时,西城门不攻自开,守城门尉早被软禁,其下属步军副尉为清王一系的支持者,内外两道大门,平平静静的放任两万军士浩浩荡荡往城中而来。一路畅通无阻,通过内城后,便分兵四路直冲皇宫四门挺进。
    康城作为帝都,既是整个北沧的政治中心,更是繁荣兴盛的商市中心,时虽为午后,军队所到之处,一派欣欣向荣,百姓商旅皆于闹市之上,一如平常,你买我卖,讨价还价,酒楼茶肆一片怡然自得的喧哗累。
    突然间,忽见面军骑如潮水般涌入,城民客旅们一个个都是懵了,纷纷避让。
    这一支队伍皆飞骑匆匆,却纪律严明,并不扰乱市场秩序,但,一时之间,没人能探听到究竟生了什么大事:皇城内怎么有护城军包抄皇宫,到底是皇宫里出了事,还是这支人马有问题?
    ***檬*
    石三居为骁骑营骁骑参领,如今官拜三品,此刻一马当先,领着五千精兵直冲乾清门而来。
    一路上无一丝抵抗,顺顺当当便来到了唐仁街,只要转过唐仁街,便是玄武大道,过大道,就是整个皇城的中央司,中央衙署之后,正是宫城乾清门——距宫门越近,他的情绪就越紧张,就似绷紧的弓弦,手心层层起汗。
    此番用兵,他们打的是清君侧的口号,清“储君”之侧,拥立清王,然,太子军功卓著,又文武皆备,致令起兵显的名不正,眼不顺,况沧帝待其不错,如今自己挟兵以逼,心下未免有些心虚。
    石三居,人长的甚削瘦,看上去很文质彬彬,今年五十有二,既有文才,又有武略,早年年轻时怀才不遇,贪杯中物,爱在酒后借酒发牢***,以舒下僚之臣的烦闷之情。
    一次酒后与秦王金旭的近卫关耀打架,结成至交才有了出头之日——后经关耀之手得见当时正盛宠的云妃,终于攀上秦王,做了一员正六品门千总。
    秦王登基为帝,重用石三居,功勋杰出,官运亨通。云迟“死”后,清贵妃盛宠,渐渐地,他便与这位新宠于暗中有了交集,这些年来,看似中立,实则呢,私下一直偏向清王做储君——
    今番,沧帝弃清王不用而立萧王为太子,他心里惶恐异常。因为他曾得罪萧王,又是“云派”臣僚,极怕太子一旦上台,所有一干和云迟有关的官员,会悉数掉脑袋——
    为了自己的生家性命,以及前途,他们这干与云迟有关千丝万缕联系的臣子,只能孤注一掷。最重要的是,他们觉得清王仁心,绝对可成为一代明君。
    当然,太子新立之初,沧帝对于他们这些老臣子也有所防备,第二天,便换了骁骑营统领,将原先的扈准统领调为文职,官职上升,却无实权,等于是架空了。
    依沧帝之意,或是想稳定局势,看到他们这帮老臣眼里,却有肃清党羽之嫌,清派一系人,各自闹的人心惶惶。
    太子倒是军中发过话:希望日后君臣一心,共创瞩世之盛朝。
    然,伴君如伴虎,这位新太子又极度的深不可测,他们深怕这是缓兵之计:先施以怀柔政策,后再用以铁腕手腕个个击破。
    众个清派臣子皆以为必须自救,于是便形成了这一场事变。
    话说,这数千兵马行到天香楼附近的时候,便被堵了去路,迎面,有数百步行的兵卒正在唐仁街上护着一驾鸾车,缓缓行来。
    若遇上的皇宫里的禁军,免不得便是一番你死我活的厮杀,偏生来的却是不北沧士兵,居然是身着异国衣饰的旃凤人。
    为首是一位年轻将领,俊面威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