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秋,天高气爽,连蔓儿起的早,梳洗过。丫头吉祥就从旁边的柜子里拿出两套衫裙来,问连蔓儿要穿哪一套。连蔓儿看了,就挑了秋香色的那套穿了。
今年年初,她们这一股出钱,给连老爷子办了周年。也并没有惊动外人,不过是连姓自家人聚了聚。之后,张氏、连蔓儿、五郎和小七母子几个就正式除了服。
为连老爷子服丧,连守信兄弟几个都要服三年的斩哀,而张氏、连蔓儿、五郎和小七则只需要服一年的不杖期。出了孝期,连蔓儿终于也能穿些颜色衣裳,戴些金玉首饰了。
连蔓儿穿戴好,就从西屋出来,信步走到门外,站在廊上看院中的景色,逗弄廊上挂着的鸟笼内的两只画眉。
廊下的石榴已经结了红彤彤的果子,藤蔓花架上开满了各色鲜花,还有几盆极具农家风味的看枣儿和看椒儿,也是红彤彤的果子挂满了枝头。
鸟语花香,又是一派富足丰收的景象,连蔓儿不由得嘴角就含了笑意。
远门外响起脚步声,连蔓儿抬头一看,就见连守信正从院子外进来,连蔓儿忙就招呼了。
“爹,这么早,你又下地了?”
连守信穿了一身靛青的细布裤褂,千层底淡青色的布鞋鞋底上微微有些泥湿。
“也没啥事,我就去看看场院,顺路随便走走,在地头看了一眼。”连守信就道。
地里的庄稼都已经收割完毕,这两天正趁着天气好在晾晒和扬场。至于地里的柴禾,是并不急着往家里拉的,等过些日子,柴禾干爽干爽再拉回来。也方便堆放。
如今在锦阳县境内,除了三十里营子这几百亩的田地,还有罗家村那个庄子,这两年期间,连蔓儿家又置买了两个庄子。因为庄子等各种产业多了,再加上这些年,手下也颇培养出些忠心能干的人来,就在各个庄子上安排了庄头,负责各个庄子的事务。
三十里营子的这些田地、鱼塘、荷塘。再加上葡萄园等,也分别有两个管事经管着。一个管事,就和别的庄子上的庄头一般,至于葡萄园的管事,则还要负责酿制葡萄酒。
这些人。自然都是签了终身的死契的,连蔓儿家给他们的补偿、待遇也相当丰厚。
因为各处都经管的井井有条,连守信本是不用在下地的。只是他庄稼人的本色不改,对田地和庄稼的热爱并没有因为生活境遇的变化而有所淡薄,不仅时时地关注着田地上的一切,秋收的时候,也尝尝会下地去。众人拦着,他也要做些活计,心里才畅快。
用连守信自己的话说,不管到了什么时候。这田地、这庄稼,都是家里的根基。其实,在这个年代,有他这种想法的人着实不少。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家人门口的对联都同样写着耕读二字了。
田地和庄稼何止是她们一家的根基。还是全天下百姓,江山社稷的根基。
也有人见连守信下地干活,就有些不理解,觉得以他的身份和家境,完全不用做这样粗重的活计。这个时候,连守信就更有话说了。他说田地里的活计,是和读书一样,最上等的活计。
“人家万岁爷每年还带着皇后娘娘一起下地干活那。”
连蔓儿几个听见连守信这样说,就都背地里偷笑。连守信有这个话,还是开春的时候,鲁先生来信中说了皇帝与皇后率领百官亲事农桑的场景,连守信听了小七给念的信,以后遇到人劝他,每次都会说这样的话。
如今的皇后,正是沈谨。她在入宫一年之后的,就被正式册封为皇后。
“赶紧进屋洗洗,一会该吃饭了。”张氏从屋里走出来,笑着对连守信道。
“我就在这外头洗。”连守信站在院子当间,四下看着。一年四季,这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收获季节,也是他最喜爱的。
“那你就在外头洗。”张氏就让小丫头端了水盆出来,看着连守信洗脸洗手。
“把脚也洗洗,我给你换双鞋。”张氏因为看见连守信的鞋底有点湿,就忙又拿出一双鞋来让连守信换,随后又问连守信,“进来的时候,看见小七他们三个没?”
“看了。”连守信就道,“我在书房窗户外头往里瞅了一眼,三个孩子都念书那,曲先生也在。”
正这么说这话,就听得院门口又有脚步声,随后,就看见小七带着小龙和小虎转过影壁,走了进来。
张氏的脸上的笑容立刻又多了几分。
“饿了吧,念了这一早上的书了,赶紧进屋,马上就开饭。”张氏招呼着三个孩子道。
小七带着小龙和小虎走到连守信和张氏跟前,都恭恭敬敬地行礼、问好,然后又向连蔓儿问好。两年过去了,小七的个头又窜高了好些,脸上身上虽然还有些婴儿肥,但是看上去,已经是个俊秀的少年模样了。
因为给连老爷子守孝的缘故,去年的童生试小七就没有参加,而是再有读了一年书之后,今年年初参加的童生试。
参加考试之前,鲁先生、楚先生和曲先生都曾出题试过小七,几位先生对小七都很看好。连守信和张氏也是望子成龙。结果,小七并没有让大家失望,在锦阳县的童生试上高高地中了个第二名。
第一名是比小七大了十多岁的一个青年。
连守信和张氏笑的合不拢嘴不说,教导小七的几位先生私底下也都颇为欣慰。小七考的这样好,一方面是他自己的天份和努力,另一方面也与名师的悉心教导密切相关。而能够教导出这么有出息的学生来,也是先生们一生中最喜的赏心乐事。
先生们欣慰喜悦之余,难免对小七的要求更加严格。
这两年,小七不仅学业上大有长进,因为有曲先生亲身教导,说话行事渐渐有了大家之风。不过性子是没怎么变,自家人在一处,还是很活泼,不像五郎,是人前人后,都端方的紧。连蔓儿曾暗地里想过,小七这比较轻松的性格,也许因为上面有哥哥姐姐的缘故。
一家人进屋,张氏就吩咐摆饭。大家洗了手,就都上炕坐了。
虽是早饭,却准备的非常丰盛,各色粥点小菜摆了满满的一桌子。连守信举起筷子作势夹了一口菜,大家这才都开始动筷。
小七、小龙和小虎三个都正是能吃的年纪,饭桌上虽然有规矩,却并不拘谨,张氏在一旁,时不时地给三个孩子夹菜,看着他们吃的香喷喷地,张氏就仿佛是吃了蜜一般。
连守信喝了两口粥,就专门挑了一个颜色略有些发黑的馒头吃。
“好吃,好吃。”连守信两口,就将馒头吃掉了大半,一边还赞了两句。
这种馒头,一看就是用春小麦磨的面做的,其口感和味道,都比旁边那盘冬小麦面蒸的花卷要差一些。可连守信偏偏爱吃。
连蔓儿就抿了嘴笑,也不说话。
“你吃就吃吧,咋还像个孩子似的那?”张氏在一旁就笑道。
连守信就不说话,只含笑继续吃。
小七如今是廪生,每个月都从县上领廪米,遇到年节的时候,还会有鱼、肉。因为锦阳县这边已经基本普及了冬小麦和春小麦,廪生的廪米也随着变成了麦子面。
连蔓儿家里现在自然不缺这个,但是每次连守信都会亲自去领,领回家,还会专门叮嘱厨房里做了大家伙吃。
饭毕,撤下桌子。这个时候,还不到学堂上课的时辰,因此小七几个都有了空闲,就嘻嘻哈哈地说笑起来。
有小七做榜样,小龙和小虎在学业上也很努力,再不复刚来的时候动不动就想逃学的调皮样。当然,这还得亏曲先生的严格拘管,并且,曲先生手里的那块竹板子居功甚伟。
回想起小龙和小虎淘气,被曲先生抓住打板子时候,哭的花猫脸,鬼哭狼嚎的样子来,连蔓儿就忍不住笑。
小七看见连蔓儿笑,就凑了过来。
“姐,我们学堂里的赵焕晨昨天跟我说,他抓到一只黄鸟,可好看了,叫的也好听,我让他今天拿来,要是好的话,我用一只笔和他换。”小七笑嘻嘻地对连蔓儿道。
黄鸟,也就是黄莺,羽毛鲜艳,叫声悦耳。
“蔓儿姐,我们再给你编个笼子,管保比上一个还好看。”小龙和小虎就都抢着道。
“行啊。”连蔓儿就笑着点头道。
“蔓儿姐,那你还要蛐蛐不,我们也能抓来。”小龙和小虎就又道。
“得了,别总拿你们蔓儿姐做幌子。那个鸟啥的还行,她还能跟你们似的,斗蛐蛐?你们都好好念书,少玩,是几天没挨先生的板子了吧。”张氏就故意虎起脸来道。
小龙和小虎就做了个鬼脸,不说话了。
一会,就到了上课的时辰,小七、小龙和小虎都忙站起身。
“好好念书,别惹先生生气。”连蔓儿就嘱咐道。
三个孩子答应了才出门去了。
今年年初,她们这一股出钱,给连老爷子办了周年。也并没有惊动外人,不过是连姓自家人聚了聚。之后,张氏、连蔓儿、五郎和小七母子几个就正式除了服。
为连老爷子服丧,连守信兄弟几个都要服三年的斩哀,而张氏、连蔓儿、五郎和小七则只需要服一年的不杖期。出了孝期,连蔓儿终于也能穿些颜色衣裳,戴些金玉首饰了。
连蔓儿穿戴好,就从西屋出来,信步走到门外,站在廊上看院中的景色,逗弄廊上挂着的鸟笼内的两只画眉。
廊下的石榴已经结了红彤彤的果子,藤蔓花架上开满了各色鲜花,还有几盆极具农家风味的看枣儿和看椒儿,也是红彤彤的果子挂满了枝头。
鸟语花香,又是一派富足丰收的景象,连蔓儿不由得嘴角就含了笑意。
远门外响起脚步声,连蔓儿抬头一看,就见连守信正从院子外进来,连蔓儿忙就招呼了。
“爹,这么早,你又下地了?”
连守信穿了一身靛青的细布裤褂,千层底淡青色的布鞋鞋底上微微有些泥湿。
“也没啥事,我就去看看场院,顺路随便走走,在地头看了一眼。”连守信就道。
地里的庄稼都已经收割完毕,这两天正趁着天气好在晾晒和扬场。至于地里的柴禾,是并不急着往家里拉的,等过些日子,柴禾干爽干爽再拉回来。也方便堆放。
如今在锦阳县境内,除了三十里营子这几百亩的田地,还有罗家村那个庄子,这两年期间,连蔓儿家又置买了两个庄子。因为庄子等各种产业多了,再加上这些年,手下也颇培养出些忠心能干的人来,就在各个庄子上安排了庄头,负责各个庄子的事务。
三十里营子的这些田地、鱼塘、荷塘。再加上葡萄园等,也分别有两个管事经管着。一个管事,就和别的庄子上的庄头一般,至于葡萄园的管事,则还要负责酿制葡萄酒。
这些人。自然都是签了终身的死契的,连蔓儿家给他们的补偿、待遇也相当丰厚。
因为各处都经管的井井有条,连守信本是不用在下地的。只是他庄稼人的本色不改,对田地和庄稼的热爱并没有因为生活境遇的变化而有所淡薄,不仅时时地关注着田地上的一切,秋收的时候,也尝尝会下地去。众人拦着,他也要做些活计,心里才畅快。
用连守信自己的话说,不管到了什么时候。这田地、这庄稼,都是家里的根基。其实,在这个年代,有他这种想法的人着实不少。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家人门口的对联都同样写着耕读二字了。
田地和庄稼何止是她们一家的根基。还是全天下百姓,江山社稷的根基。
也有人见连守信下地干活,就有些不理解,觉得以他的身份和家境,完全不用做这样粗重的活计。这个时候,连守信就更有话说了。他说田地里的活计,是和读书一样,最上等的活计。
“人家万岁爷每年还带着皇后娘娘一起下地干活那。”
连蔓儿几个听见连守信这样说,就都背地里偷笑。连守信有这个话,还是开春的时候,鲁先生来信中说了皇帝与皇后率领百官亲事农桑的场景,连守信听了小七给念的信,以后遇到人劝他,每次都会说这样的话。
如今的皇后,正是沈谨。她在入宫一年之后的,就被正式册封为皇后。
“赶紧进屋洗洗,一会该吃饭了。”张氏从屋里走出来,笑着对连守信道。
“我就在这外头洗。”连守信站在院子当间,四下看着。一年四季,这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收获季节,也是他最喜爱的。
“那你就在外头洗。”张氏就让小丫头端了水盆出来,看着连守信洗脸洗手。
“把脚也洗洗,我给你换双鞋。”张氏因为看见连守信的鞋底有点湿,就忙又拿出一双鞋来让连守信换,随后又问连守信,“进来的时候,看见小七他们三个没?”
“看了。”连守信就道,“我在书房窗户外头往里瞅了一眼,三个孩子都念书那,曲先生也在。”
正这么说这话,就听得院门口又有脚步声,随后,就看见小七带着小龙和小虎转过影壁,走了进来。
张氏的脸上的笑容立刻又多了几分。
“饿了吧,念了这一早上的书了,赶紧进屋,马上就开饭。”张氏招呼着三个孩子道。
小七带着小龙和小虎走到连守信和张氏跟前,都恭恭敬敬地行礼、问好,然后又向连蔓儿问好。两年过去了,小七的个头又窜高了好些,脸上身上虽然还有些婴儿肥,但是看上去,已经是个俊秀的少年模样了。
因为给连老爷子守孝的缘故,去年的童生试小七就没有参加,而是再有读了一年书之后,今年年初参加的童生试。
参加考试之前,鲁先生、楚先生和曲先生都曾出题试过小七,几位先生对小七都很看好。连守信和张氏也是望子成龙。结果,小七并没有让大家失望,在锦阳县的童生试上高高地中了个第二名。
第一名是比小七大了十多岁的一个青年。
连守信和张氏笑的合不拢嘴不说,教导小七的几位先生私底下也都颇为欣慰。小七考的这样好,一方面是他自己的天份和努力,另一方面也与名师的悉心教导密切相关。而能够教导出这么有出息的学生来,也是先生们一生中最喜的赏心乐事。
先生们欣慰喜悦之余,难免对小七的要求更加严格。
这两年,小七不仅学业上大有长进,因为有曲先生亲身教导,说话行事渐渐有了大家之风。不过性子是没怎么变,自家人在一处,还是很活泼,不像五郎,是人前人后,都端方的紧。连蔓儿曾暗地里想过,小七这比较轻松的性格,也许因为上面有哥哥姐姐的缘故。
一家人进屋,张氏就吩咐摆饭。大家洗了手,就都上炕坐了。
虽是早饭,却准备的非常丰盛,各色粥点小菜摆了满满的一桌子。连守信举起筷子作势夹了一口菜,大家这才都开始动筷。
小七、小龙和小虎三个都正是能吃的年纪,饭桌上虽然有规矩,却并不拘谨,张氏在一旁,时不时地给三个孩子夹菜,看着他们吃的香喷喷地,张氏就仿佛是吃了蜜一般。
连守信喝了两口粥,就专门挑了一个颜色略有些发黑的馒头吃。
“好吃,好吃。”连守信两口,就将馒头吃掉了大半,一边还赞了两句。
这种馒头,一看就是用春小麦磨的面做的,其口感和味道,都比旁边那盘冬小麦面蒸的花卷要差一些。可连守信偏偏爱吃。
连蔓儿就抿了嘴笑,也不说话。
“你吃就吃吧,咋还像个孩子似的那?”张氏在一旁就笑道。
连守信就不说话,只含笑继续吃。
小七如今是廪生,每个月都从县上领廪米,遇到年节的时候,还会有鱼、肉。因为锦阳县这边已经基本普及了冬小麦和春小麦,廪生的廪米也随着变成了麦子面。
连蔓儿家里现在自然不缺这个,但是每次连守信都会亲自去领,领回家,还会专门叮嘱厨房里做了大家伙吃。
饭毕,撤下桌子。这个时候,还不到学堂上课的时辰,因此小七几个都有了空闲,就嘻嘻哈哈地说笑起来。
有小七做榜样,小龙和小虎在学业上也很努力,再不复刚来的时候动不动就想逃学的调皮样。当然,这还得亏曲先生的严格拘管,并且,曲先生手里的那块竹板子居功甚伟。
回想起小龙和小虎淘气,被曲先生抓住打板子时候,哭的花猫脸,鬼哭狼嚎的样子来,连蔓儿就忍不住笑。
小七看见连蔓儿笑,就凑了过来。
“姐,我们学堂里的赵焕晨昨天跟我说,他抓到一只黄鸟,可好看了,叫的也好听,我让他今天拿来,要是好的话,我用一只笔和他换。”小七笑嘻嘻地对连蔓儿道。
黄鸟,也就是黄莺,羽毛鲜艳,叫声悦耳。
“蔓儿姐,我们再给你编个笼子,管保比上一个还好看。”小龙和小虎就都抢着道。
“行啊。”连蔓儿就笑着点头道。
“蔓儿姐,那你还要蛐蛐不,我们也能抓来。”小龙和小虎就又道。
“得了,别总拿你们蔓儿姐做幌子。那个鸟啥的还行,她还能跟你们似的,斗蛐蛐?你们都好好念书,少玩,是几天没挨先生的板子了吧。”张氏就故意虎起脸来道。
小龙和小虎就做了个鬼脸,不说话了。
一会,就到了上课的时辰,小七、小龙和小虎都忙站起身。
“好好念书,别惹先生生气。”连蔓儿就嘱咐道。
三个孩子答应了才出门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