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更,求粉红全文阅读。
*******………………*****
前面的马车里,只有连花儿一个人在说话,宋海龙漫不经心地听着。后面的那辆马车里,却是另外一番情形。
连兰儿会说话,极善与人相处,即便是被连花儿安排到这辆马车里面,与宋家的下人一起坐,她的脸上也并没有露出任何的愠怒或者不快来。相反,她还与孙大娘和小红两个人相谈甚欢。
孙大娘还好,小红的目光,却忍不住时不时地看向连兰儿的身后。那里放着一个包袱,是连蔓儿家给连兰儿的回礼。
依旧是连兰儿送礼用的那个包袱皮,包袱的大小形状也与连兰儿送出去的时候一致,甚至那包袱上打的结,都一模一样。
孙大娘和小红早就交换了一个眼色。即便连兰儿再善于掩饰,可刚拿到包袱时那灰暗的神色,却并没有逃过她们两个的眼睛。
孙大娘这个年纪,还有什么没见过的,就猜到连兰儿送出的礼,人家根本连打开都没打开过,就给还回来了。这其中代表着什么,是根本就不用明说的。
想想今天在三十里营子所受的招待,牌楼连家于礼数上面做的是一点也让人挑不出不是来,饭菜也极丰盛。不过,她们都没能进得后院内宅。女眷们之间说话,尽管连兰儿八面玲珑,但还是可以明显地看出来隔阂。不论是连兰儿还是她们的三奶奶,与牌楼连家的关系都绝称不上亲密。
不仅如此,怕是连面子情都有些勉强。牌楼连家之所以对她们以礼相待,应该也是看着沈家的情面。
再想想张王氏明显敲打的那些话,还有三奶奶莫名地崴了脚,弄得一身的狼狈,以及赶上门的那两夫妻。孙大娘耷拉下眼皮,回去这些都得好好地禀报给老夫人,为了宋家好。她还得向老夫人提议,以后再与牌楼连家来往,还是不要让三奶奶出面了,免得适得其反。
至于这位总是巴着她们一起往牌楼连家走动的大姑太太。以后更是要疏远着些才好。
想到这些,孙大娘不由得暗暗地叹了口气。与连家结的这门亲事,老夫人现在悔的无可如何。当初还是因为宋家的那个诅咒,对三爷太过纵容了。
………………
这边送走了宋海龙、连花儿和连兰儿,连蔓儿一家与张青山一家又回到屋里坐了一会,张青山和李氏也就张罗着要走。
连守信和张氏就都留张青山和李氏留下年。
“过了五月节再走吧。”
张青山和李氏都不肯,虽然是小节令。但是老两口子还是想回自己家去过。
“娘,我爹不住,你带着采云就多住些日子呗。”张氏小声跟李氏商量。
“正赶着过节,不地啦,等往后吧。”李氏就道。
张庆年就出去套车,连蔓儿已经将给张家的礼都准备了出来,就招呼人往车上抬。这次给张家的礼有大米、白面、酒、茶,还有包的现成的几样粽子、五郎从府城带回来的点心、尺头等。整整装了小半车。
“这太多了。”李氏看了,就摆手道,“我和你爹都知道你们过好了。可有钱也省着点花。我们啥也不缺,知道你过的好,就比啥都强。”
“娘,这都是应该的。就这些,孩子他爹还说有点少。还是我跟他说,现在东西多了也放不住,要是有那个心,等过年的时候再多预备点,就啥都有了。”张氏就道。
闺女给张罗是一回事,姑爷给张罗那又是另一回事。听张氏这样说。张青山和李氏都特别的高兴,尤其是李氏,看着连守信都眉开眼笑地。
连守信就有些腼腆了。
看的连蔓儿在旁边偷笑,所谓丈母娘看女婿,就是这样吧。
“小七,你上那个学。今年伏天放假不?”李氏又搂了小七,舍不得放手,“要是放假,到时候让你大舅赶车来接你,来姥姥家住一伏天。”
“五郎是要念书、考试,这不能给耽误了。枝儿、蔓儿,你俩没啥事,到时候让你大舅来接你们俩啊。”
临上车,张青山、李氏、张庆年、张王氏和张采云就都说让连枝儿、连蔓儿和小七过些天去烧锅屯。
一般的小孩子,都有在姥姥家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的经历。三十里营子这里管这样的就叫做住姥家。
烧锅屯在山里,伏天的时候比三十里营子这里凉快。连枝儿、连蔓儿、五郎和小七以前就有在张家一住就是一两个月的经历,既避了暑气,还能吃上一两个月的鲜果子。
以前没分家的时候,周氏对此格外的支持。每到入伏,要是张家迟了几天没来接,周氏还不高兴,催问张氏。几个孩子去住姥家,她那可不就省了这一两个月的嚼谷了吗?张家来接外孙,也得挑时候。不能接的太早,那样地里的活还没干完,也不能太晚回来,因为那个时候要忙秋收。连蔓儿几个不大,却都得下地顶半个人干活。
不过,张家没来接,周氏不高兴。张家来接了,周氏也不会给好脸。
“……大老远的来接了,不让去又不好,又得说我邪乎啥的。这都走了,家里家外这些活,就都撇给我了。不知道心疼人,心狼啊。”
似乎,让连蔓儿她们几个去住姥家,是她给的恩惠,是她吃亏了。毕竟,连蔓儿她们几个在家里的时候,每天出去挖野菜、割草、喂鸡喂猪,在家也能给大人打下手做各种家务。
这个时候,张氏就得多干活。张家来接外孙的时候,要送礼,将外孙送回来的时候,也得送礼,要不然,张氏和几个孩子就要更多地看周氏的脸色。
而分家了之后,连蔓儿几个不是忙着念书,就是忙着家计,反而没有去烧锅屯歇伏了。
至于今年,还是不知道到时候能不能脱开身。
因此,连蔓儿就只说到时候有工夫就去,才将张青山、李氏这一家送走了。
…………
过五月节,连蔓儿一家自然比平时更加忙了,吴家兴、王举人、王幼恒等几家送了节礼来,她们要准备相应的回礼,铺子里雇工还有帮佣等人过节也要发福利,自家也要准备过节的吃食,布置屋子等等。
这天,连枝儿和连蔓儿就坐在炕上,拿了彩纸叠葫芦、燕子,连守信和张氏则忙着钉纱窗、换门帘。
夏天到了,窗户要常开着。她们这后院干净,但是还是要防蚊虫苍蝇。上房这几间屋子都是双层的窗户,里面的一层琉璃窗当时盖房子的时候,特意做成了可以拆卸的样式。冬天,两层琉璃窗,到了夏天,则将里面的一层拆掉,还上纱窗。
那纱窗框是盖房子的时候就一起做好了的,现在只要钉上窗纱,利用折页安到窗户上去就可以了。
今年连蔓儿家买的是淡绿色的窗纱。
透过这样的窗纱往外看,一院子的花木更显得别致而生机勃勃了。
门帘也要换。冬天用的是粗布面,里面絮了棉絮的厚棉门帘子,春秋的时候则是用布帘,而到了夏天,连蔓儿家也依着一般庄户人家的习惯,换上了豆黍子串成的珠帘。
“停一会,”张氏突然对拿着榔头钉纱窗的连守信小声道。
连守信不明所以,却也停了手。
“咋地啦?”连守信就问张氏。
“燕子回来喂小燕子了,咱别把它俩给吓着。”张氏就又小声道。
连蔓儿坐在炕上,将一个折叠好的纸葫芦吹的鼓起来,扭头看见连守信和张氏的模样,就笑了。
搬新家,张氏舍不得老宅自家房檐下的那一窝燕子。可喜的是,现在她们新房子的房檐下,终于迎来了燕子筑巢。东屋房檐下一窝,西屋房檐下一窝。那天在院子里看着几只燕子飞来飞去的,连蔓儿就哄张氏说,在东屋房檐下筑巢的两只燕子是原来老宅里来的。
张氏就信以为真了,对房檐下的新住客格外关注,恨不得拿粮食来喂燕子。
可惜,燕子不同于家雀儿,它们勤快,不喜欢不劳而获,张氏心里其实也知道,她只是想表达自己的高兴。
等两只燕子喂了小燕子,又飞走了,张氏才让连守信继续钉纱窗。
“……今儿个一大早我从地里回来,碰见他三伯去上工。他三伯跟我唠嗑,问咱五月节给太仓那边捎东西不。”连守信将一扇纱窗钉好,一边往窗户上安,一边跟张氏说道。
连蔓儿听见太仓两个字,立刻竖起了耳朵。
“爹,那你咋说的?”连蔓儿就问连守信。
“还能咋说。”连守信就道,关于这件事,一家人也已经商量过了。他们没有准备给太仓那边送节礼,是为了表明一种态度。
道不同、不相为谋。
“我还跟他三伯说了,让他不用看着咱家,他家是送还是不送,都看他自己个拿主意。”连守信接着又道。
“那他三伯咋说?”张氏又问。
***………………*******
先送上一更,晚上争取二更,求大家粉红鼓励哦。
二月的开头,让我们有了良好的开端吧。粉红榜就交给大家了o(n_n)o,弱颜专心去码字。(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前面的马车里,只有连花儿一个人在说话,宋海龙漫不经心地听着。后面的那辆马车里,却是另外一番情形。
连兰儿会说话,极善与人相处,即便是被连花儿安排到这辆马车里面,与宋家的下人一起坐,她的脸上也并没有露出任何的愠怒或者不快来。相反,她还与孙大娘和小红两个人相谈甚欢。
孙大娘还好,小红的目光,却忍不住时不时地看向连兰儿的身后。那里放着一个包袱,是连蔓儿家给连兰儿的回礼。
依旧是连兰儿送礼用的那个包袱皮,包袱的大小形状也与连兰儿送出去的时候一致,甚至那包袱上打的结,都一模一样。
孙大娘和小红早就交换了一个眼色。即便连兰儿再善于掩饰,可刚拿到包袱时那灰暗的神色,却并没有逃过她们两个的眼睛。
孙大娘这个年纪,还有什么没见过的,就猜到连兰儿送出的礼,人家根本连打开都没打开过,就给还回来了。这其中代表着什么,是根本就不用明说的。
想想今天在三十里营子所受的招待,牌楼连家于礼数上面做的是一点也让人挑不出不是来,饭菜也极丰盛。不过,她们都没能进得后院内宅。女眷们之间说话,尽管连兰儿八面玲珑,但还是可以明显地看出来隔阂。不论是连兰儿还是她们的三奶奶,与牌楼连家的关系都绝称不上亲密。
不仅如此,怕是连面子情都有些勉强。牌楼连家之所以对她们以礼相待,应该也是看着沈家的情面。
再想想张王氏明显敲打的那些话,还有三奶奶莫名地崴了脚,弄得一身的狼狈,以及赶上门的那两夫妻。孙大娘耷拉下眼皮,回去这些都得好好地禀报给老夫人,为了宋家好。她还得向老夫人提议,以后再与牌楼连家来往,还是不要让三奶奶出面了,免得适得其反。
至于这位总是巴着她们一起往牌楼连家走动的大姑太太。以后更是要疏远着些才好。
想到这些,孙大娘不由得暗暗地叹了口气。与连家结的这门亲事,老夫人现在悔的无可如何。当初还是因为宋家的那个诅咒,对三爷太过纵容了。
………………
这边送走了宋海龙、连花儿和连兰儿,连蔓儿一家与张青山一家又回到屋里坐了一会,张青山和李氏也就张罗着要走。
连守信和张氏就都留张青山和李氏留下年。
“过了五月节再走吧。”
张青山和李氏都不肯,虽然是小节令。但是老两口子还是想回自己家去过。
“娘,我爹不住,你带着采云就多住些日子呗。”张氏小声跟李氏商量。
“正赶着过节,不地啦,等往后吧。”李氏就道。
张庆年就出去套车,连蔓儿已经将给张家的礼都准备了出来,就招呼人往车上抬。这次给张家的礼有大米、白面、酒、茶,还有包的现成的几样粽子、五郎从府城带回来的点心、尺头等。整整装了小半车。
“这太多了。”李氏看了,就摆手道,“我和你爹都知道你们过好了。可有钱也省着点花。我们啥也不缺,知道你过的好,就比啥都强。”
“娘,这都是应该的。就这些,孩子他爹还说有点少。还是我跟他说,现在东西多了也放不住,要是有那个心,等过年的时候再多预备点,就啥都有了。”张氏就道。
闺女给张罗是一回事,姑爷给张罗那又是另一回事。听张氏这样说。张青山和李氏都特别的高兴,尤其是李氏,看着连守信都眉开眼笑地。
连守信就有些腼腆了。
看的连蔓儿在旁边偷笑,所谓丈母娘看女婿,就是这样吧。
“小七,你上那个学。今年伏天放假不?”李氏又搂了小七,舍不得放手,“要是放假,到时候让你大舅赶车来接你,来姥姥家住一伏天。”
“五郎是要念书、考试,这不能给耽误了。枝儿、蔓儿,你俩没啥事,到时候让你大舅来接你们俩啊。”
临上车,张青山、李氏、张庆年、张王氏和张采云就都说让连枝儿、连蔓儿和小七过些天去烧锅屯。
一般的小孩子,都有在姥姥家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的经历。三十里营子这里管这样的就叫做住姥家。
烧锅屯在山里,伏天的时候比三十里营子这里凉快。连枝儿、连蔓儿、五郎和小七以前就有在张家一住就是一两个月的经历,既避了暑气,还能吃上一两个月的鲜果子。
以前没分家的时候,周氏对此格外的支持。每到入伏,要是张家迟了几天没来接,周氏还不高兴,催问张氏。几个孩子去住姥家,她那可不就省了这一两个月的嚼谷了吗?张家来接外孙,也得挑时候。不能接的太早,那样地里的活还没干完,也不能太晚回来,因为那个时候要忙秋收。连蔓儿几个不大,却都得下地顶半个人干活。
不过,张家没来接,周氏不高兴。张家来接了,周氏也不会给好脸。
“……大老远的来接了,不让去又不好,又得说我邪乎啥的。这都走了,家里家外这些活,就都撇给我了。不知道心疼人,心狼啊。”
似乎,让连蔓儿她们几个去住姥家,是她给的恩惠,是她吃亏了。毕竟,连蔓儿她们几个在家里的时候,每天出去挖野菜、割草、喂鸡喂猪,在家也能给大人打下手做各种家务。
这个时候,张氏就得多干活。张家来接外孙的时候,要送礼,将外孙送回来的时候,也得送礼,要不然,张氏和几个孩子就要更多地看周氏的脸色。
而分家了之后,连蔓儿几个不是忙着念书,就是忙着家计,反而没有去烧锅屯歇伏了。
至于今年,还是不知道到时候能不能脱开身。
因此,连蔓儿就只说到时候有工夫就去,才将张青山、李氏这一家送走了。
…………
过五月节,连蔓儿一家自然比平时更加忙了,吴家兴、王举人、王幼恒等几家送了节礼来,她们要准备相应的回礼,铺子里雇工还有帮佣等人过节也要发福利,自家也要准备过节的吃食,布置屋子等等。
这天,连枝儿和连蔓儿就坐在炕上,拿了彩纸叠葫芦、燕子,连守信和张氏则忙着钉纱窗、换门帘。
夏天到了,窗户要常开着。她们这后院干净,但是还是要防蚊虫苍蝇。上房这几间屋子都是双层的窗户,里面的一层琉璃窗当时盖房子的时候,特意做成了可以拆卸的样式。冬天,两层琉璃窗,到了夏天,则将里面的一层拆掉,还上纱窗。
那纱窗框是盖房子的时候就一起做好了的,现在只要钉上窗纱,利用折页安到窗户上去就可以了。
今年连蔓儿家买的是淡绿色的窗纱。
透过这样的窗纱往外看,一院子的花木更显得别致而生机勃勃了。
门帘也要换。冬天用的是粗布面,里面絮了棉絮的厚棉门帘子,春秋的时候则是用布帘,而到了夏天,连蔓儿家也依着一般庄户人家的习惯,换上了豆黍子串成的珠帘。
“停一会,”张氏突然对拿着榔头钉纱窗的连守信小声道。
连守信不明所以,却也停了手。
“咋地啦?”连守信就问张氏。
“燕子回来喂小燕子了,咱别把它俩给吓着。”张氏就又小声道。
连蔓儿坐在炕上,将一个折叠好的纸葫芦吹的鼓起来,扭头看见连守信和张氏的模样,就笑了。
搬新家,张氏舍不得老宅自家房檐下的那一窝燕子。可喜的是,现在她们新房子的房檐下,终于迎来了燕子筑巢。东屋房檐下一窝,西屋房檐下一窝。那天在院子里看着几只燕子飞来飞去的,连蔓儿就哄张氏说,在东屋房檐下筑巢的两只燕子是原来老宅里来的。
张氏就信以为真了,对房檐下的新住客格外关注,恨不得拿粮食来喂燕子。
可惜,燕子不同于家雀儿,它们勤快,不喜欢不劳而获,张氏心里其实也知道,她只是想表达自己的高兴。
等两只燕子喂了小燕子,又飞走了,张氏才让连守信继续钉纱窗。
“……今儿个一大早我从地里回来,碰见他三伯去上工。他三伯跟我唠嗑,问咱五月节给太仓那边捎东西不。”连守信将一扇纱窗钉好,一边往窗户上安,一边跟张氏说道。
连蔓儿听见太仓两个字,立刻竖起了耳朵。
“爹,那你咋说的?”连蔓儿就问连守信。
“还能咋说。”连守信就道,关于这件事,一家人也已经商量过了。他们没有准备给太仓那边送节礼,是为了表明一种态度。
道不同、不相为谋。
“我还跟他三伯说了,让他不用看着咱家,他家是送还是不送,都看他自己个拿主意。”连守信接着又道。
“那他三伯咋说?”张氏又问。
***………………*******
先送上一更,晚上争取二更,求大家粉红鼓励哦。
二月的开头,让我们有了良好的开端吧。粉红榜就交给大家了o(n_n)o,弱颜专心去码字。(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