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周开始后,《地心引力》迎来了工作日的考验,影片首周票房虽然出色,但想要在北美最终拿到一个出色的票房数据,需要足够稳定的走势,而且稳定的票房走势也与口碑密切相关,有利于用影片的冲奖。就爱上 。。
事实也证明,影片前期积攒下的良好的观众和媒体口碑,再加上杜克用十几部影片打造出来的‘钻石招牌’,都直接转化为了商业号召力。
周一,《地心引力》大范围上映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当天票房只比上周日下降百分之四十二,以1495万美元的成绩结束了当天的放映。
周二,这是北美传统的院线打折时间,这也造成了很多影片的周二票房会成为工作日票房中的最高者,《地心引力》也不例外,当天报收157万美元。
不过到了周三,影片的票房不可避免的下滑了百分之二十,当天收获1297万美元。
再加上周四拿下的135万美元,在《地心引力》扩大放映后一周,影片从北美斩获1亿459万美元。
从第二个周末开始,影片将大范围在海外开始上映。
《地心引力》在热映,去年12月31日开始的奥斯卡提名投票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学院邮寄给各个成员的选票也到2月初才会全部收回,评委们有足够的时间仔细斟酌,这也是各个片方为自己影片公关的最好机会。
一个评委在提名时投了某部影片或者相应的演员一票,如果影片和演员最终出现在提名名单里,最后的投票中,这名评委做出相同选择的几率往往超过百分之九十。
而且一旦提名名单公布,很多公关工作就无法像现在这般明目张胆的进行了,尤其是一些抹黑竞争对手的动作。
每年的颁奖季,总会出现很多影片互相攻击的状况,特别是那些热门影片,往往是被攻击的重点,比如前几年李安的《断背山》。就在被无数电视媒体和行业内部人士的抹黑中,丢掉了很有希望的最佳影片奖。
这本就是一个被名利争斗缠绕的圈子,今年也不会例外,正在热映以及反响相当不错的《地心引力》。不可避免的也招致了一些攻击的言论。
“《地心引力》,一部浅薄的充满无数缺点的技术流作品!”
新一期的《好莱坞报道者》上,这篇章的题目分外项目,在《好莱坞报道者》这样对圈内很有影响力的媒体上购买广告或者相关栏目,不仅仅杜克一个人会做。能掏得起这笔钱的在好莱坞同样不在少数。
“自从《地心引力》上映以来,很多人都称赞它为神作,认为该片是神作的观点,无非有以下几种,技术好、故事好、表演好、体验感强、有思想性、有艺术性。”
“平心而论,因为技术好而对其给予高分评价的还算是在正常范围以内,虽然本片的特效技术所呈现出的视觉效果还不如《阿凡达》,但也算是今年还能看得出点投入的制作了。但是能和《阿凡达》比肩3d效果,这就超出常人的理解范围了。”
“《阿凡达》的视效就连远景的草尖都是纤毫毕现质感极强,硝烟弥漫时感觉自己身上都可能沾满灰尘。《地心引力》呢?除了卫星碎片来袭时能看出点3d效果。其它压根就是平板一张,我观看时同场的其它观众散场时都没什么3d效果,真不知道3d效果好的人是怎么看出来3d效果和精美深邃视觉奇观的?”
“故事好是吧?实话,抽这种论点的犯人真是简单不费力,什么叫故事?有事不是故事,故事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对事情过程的描述。什么叫好故事?就是事情的过程跌宕起伏、张力十足、连贯生动、有始有终,并且能阐述一定的道理或者升华出更深刻的意义。”
“《地心引力》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一个求生存的故事。故事的核心就是求生,也就是主角通过克服各种困难,然后得以生还,于是大部分时间就是看女主角飘过去。差点没抓住,飘回来,这次抓住了……这个不行了,再换一个。又飘过去,差点没抓住,飘回来,这次抓住了……这就是所谓的好故事?”
“而且由于是女主独自担纲的电影,所以对人物命运的预期基本没有悬念。当然你可能会你怎么知道她不会死掉?我只能告诉你,正常人类不是这么想事的。非常突然的玩法是可以偶尔为之,但是求生类电影其实看的就是逃生的过程,也许会有些人在女主中途死掉后再看半时的平板太空画面,但是杜克罗森伯格这样呆板的导演显然不会冒这个险。”
“这故事性堪比一个学走路的孩跌倒了再站起来再跌倒站起来,反复几次后终于学会了行走一样乏味。要是这个孩最后还跑了几步,那故事性就把《地心引力》秒成渣了。觉得这片子故事性好的人,大概每天醒来时发现自己还活着,就会热泪盈眶的赞美上帝的。”
“表演好?先不没有故事缺少台词的电影本身就限定了演员没什么演技好发挥。就从影片来看,斯嘉丽约翰逊自始至终也都在为演而演,空洞的表情,做作的表演,遇难时看不出发自内心的惊恐,失去同事时看不出悲伤和痛苦,第一次希望破灭时看不到绝望,最后学狗叫时看不出孤独。”
“斯嘉丽约翰逊的表现绝对是灾难级别的,眼大无神性格全无,除了尖叫就是大口喘气死心塌地的耗氧,有时候都看不出她到底是想活还是想死,别拿她惊吓过度精神麻木了当借口,我保证换了亚历桑德拉安布罗休都比她演得好。”
“什么体验感,由于视觉效果的平面化和人物缺少情感铺垫,导致既感受不到宇宙的壮美浩瀚,也没有感同身受的失重感和身处太空孤独无助感,加上故事单薄剧情乏味,让人完全入不了戏。”
“至于什么富有思想性、艺术性的,我就放过你了,因为你们已经无可救药了,杜克罗森伯格的影片什么时候跟这两项能沾边?”
“电影虽然会因为主观的理解和感受而导致个人的升华,但毕竟也是有着相对硬性的创作规律和标准的。一部好的电影要经得起智慧和时间的检验,像《地心引力》这种勉强凑合的商业电影也不是依靠苍白空洞的嗷嗷叫好和粉丝的无脑解读,就可以将其塞进神作的殿堂的。”
媒体总能影响许多人的选择,特别是一些不怎么看电影的评委,《好莱坞报道者》对业内的影响力也毋庸置疑。
另一方面,在奥斯卡的历史上,除去特例的《魔戒》三部曲外,还没有任何一部非现实类影片能够大获全胜,很多人就在《地心引力》的真实性方面下足了功夫。
一个叫做斯科特帕拉兹斯基的前宇航员就接受了媒体的专访,他已经完成了七次太空行走,包括他花了七个时在国际空间站的机械手臂上晃来晃去,修复随时可能发生意外电尿他的太阳能电池板阵列。
他接受采访时,直指电影中存在的各种常识性错误。
“第一件惊到我的是三人在舱外行走,只有一人在实打实干工作。可怜的斯嘉丽约翰逊在做所有的工作,而其他两个男人正在无所事事:其中之一是在折腾航天飞机有效载荷舱装载的货架,而乔治克鲁尼是穿着涡轮增压的喷气背包,在电影里你看到他利用喷气背包向哈勃太空望远镜靠近,如果你这样做,你将撞到到太阳能电池阵列,导致电池弯曲并使他们失去作用。所以这都是错的甚至可笑的。”
“再让斯嘉丽约翰逊的角色的合理性。她应该是很缺乏经验,她她经过六个月的训练,这次是她的第一个任务,在地面训练时飞行模拟器无法成功着陆。以这样的训练和经验水平,根本不可能派给她任任务,她称自己为一个任务专家,但她实际上是我们称之为‘载荷专家’:有人因为一个非常特殊的技能,就可能被派太空任务,做一个特定的任务或实验。我要的是,成为一个太空行走的专家,至少需要两年基本的技能培训才行,我们从来不会派一个载荷专家去做太空行走。 ”
“还有一个严重失实的情节,斯嘉丽约翰逊没有穿液体循环冷却服或纸尿裤是电影中一个太空行走的失误。”
最后,这位前宇航员故意幽默的道,“不过,这就是一部非基于现实的科幻影片,我们也不能用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它。”
这段专访刚刚在电视上播放出来,杜克就看到了相关的内容,对方的用意相当明显,就是要剔除掉《地心引力》中所有可能基于现实的内容,从而让大部分人自然而然的将其归纳到类似《星球大战》之流的科幻片的行列中。
众所周知,这个类型的影片从来都不是奥斯卡的菜。(未完待续。)
ps:求月票和推荐票!
...
事实也证明,影片前期积攒下的良好的观众和媒体口碑,再加上杜克用十几部影片打造出来的‘钻石招牌’,都直接转化为了商业号召力。
周一,《地心引力》大范围上映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当天票房只比上周日下降百分之四十二,以1495万美元的成绩结束了当天的放映。
周二,这是北美传统的院线打折时间,这也造成了很多影片的周二票房会成为工作日票房中的最高者,《地心引力》也不例外,当天报收157万美元。
不过到了周三,影片的票房不可避免的下滑了百分之二十,当天收获1297万美元。
再加上周四拿下的135万美元,在《地心引力》扩大放映后一周,影片从北美斩获1亿459万美元。
从第二个周末开始,影片将大范围在海外开始上映。
《地心引力》在热映,去年12月31日开始的奥斯卡提名投票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学院邮寄给各个成员的选票也到2月初才会全部收回,评委们有足够的时间仔细斟酌,这也是各个片方为自己影片公关的最好机会。
一个评委在提名时投了某部影片或者相应的演员一票,如果影片和演员最终出现在提名名单里,最后的投票中,这名评委做出相同选择的几率往往超过百分之九十。
而且一旦提名名单公布,很多公关工作就无法像现在这般明目张胆的进行了,尤其是一些抹黑竞争对手的动作。
每年的颁奖季,总会出现很多影片互相攻击的状况,特别是那些热门影片,往往是被攻击的重点,比如前几年李安的《断背山》。就在被无数电视媒体和行业内部人士的抹黑中,丢掉了很有希望的最佳影片奖。
这本就是一个被名利争斗缠绕的圈子,今年也不会例外,正在热映以及反响相当不错的《地心引力》。不可避免的也招致了一些攻击的言论。
“《地心引力》,一部浅薄的充满无数缺点的技术流作品!”
新一期的《好莱坞报道者》上,这篇章的题目分外项目,在《好莱坞报道者》这样对圈内很有影响力的媒体上购买广告或者相关栏目,不仅仅杜克一个人会做。能掏得起这笔钱的在好莱坞同样不在少数。
“自从《地心引力》上映以来,很多人都称赞它为神作,认为该片是神作的观点,无非有以下几种,技术好、故事好、表演好、体验感强、有思想性、有艺术性。”
“平心而论,因为技术好而对其给予高分评价的还算是在正常范围以内,虽然本片的特效技术所呈现出的视觉效果还不如《阿凡达》,但也算是今年还能看得出点投入的制作了。但是能和《阿凡达》比肩3d效果,这就超出常人的理解范围了。”
“《阿凡达》的视效就连远景的草尖都是纤毫毕现质感极强,硝烟弥漫时感觉自己身上都可能沾满灰尘。《地心引力》呢?除了卫星碎片来袭时能看出点3d效果。其它压根就是平板一张,我观看时同场的其它观众散场时都没什么3d效果,真不知道3d效果好的人是怎么看出来3d效果和精美深邃视觉奇观的?”
“故事好是吧?实话,抽这种论点的犯人真是简单不费力,什么叫故事?有事不是故事,故事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对事情过程的描述。什么叫好故事?就是事情的过程跌宕起伏、张力十足、连贯生动、有始有终,并且能阐述一定的道理或者升华出更深刻的意义。”
“《地心引力》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一个求生存的故事。故事的核心就是求生,也就是主角通过克服各种困难,然后得以生还,于是大部分时间就是看女主角飘过去。差点没抓住,飘回来,这次抓住了……这个不行了,再换一个。又飘过去,差点没抓住,飘回来,这次抓住了……这就是所谓的好故事?”
“而且由于是女主独自担纲的电影,所以对人物命运的预期基本没有悬念。当然你可能会你怎么知道她不会死掉?我只能告诉你,正常人类不是这么想事的。非常突然的玩法是可以偶尔为之,但是求生类电影其实看的就是逃生的过程,也许会有些人在女主中途死掉后再看半时的平板太空画面,但是杜克罗森伯格这样呆板的导演显然不会冒这个险。”
“这故事性堪比一个学走路的孩跌倒了再站起来再跌倒站起来,反复几次后终于学会了行走一样乏味。要是这个孩最后还跑了几步,那故事性就把《地心引力》秒成渣了。觉得这片子故事性好的人,大概每天醒来时发现自己还活着,就会热泪盈眶的赞美上帝的。”
“表演好?先不没有故事缺少台词的电影本身就限定了演员没什么演技好发挥。就从影片来看,斯嘉丽约翰逊自始至终也都在为演而演,空洞的表情,做作的表演,遇难时看不出发自内心的惊恐,失去同事时看不出悲伤和痛苦,第一次希望破灭时看不到绝望,最后学狗叫时看不出孤独。”
“斯嘉丽约翰逊的表现绝对是灾难级别的,眼大无神性格全无,除了尖叫就是大口喘气死心塌地的耗氧,有时候都看不出她到底是想活还是想死,别拿她惊吓过度精神麻木了当借口,我保证换了亚历桑德拉安布罗休都比她演得好。”
“什么体验感,由于视觉效果的平面化和人物缺少情感铺垫,导致既感受不到宇宙的壮美浩瀚,也没有感同身受的失重感和身处太空孤独无助感,加上故事单薄剧情乏味,让人完全入不了戏。”
“至于什么富有思想性、艺术性的,我就放过你了,因为你们已经无可救药了,杜克罗森伯格的影片什么时候跟这两项能沾边?”
“电影虽然会因为主观的理解和感受而导致个人的升华,但毕竟也是有着相对硬性的创作规律和标准的。一部好的电影要经得起智慧和时间的检验,像《地心引力》这种勉强凑合的商业电影也不是依靠苍白空洞的嗷嗷叫好和粉丝的无脑解读,就可以将其塞进神作的殿堂的。”
媒体总能影响许多人的选择,特别是一些不怎么看电影的评委,《好莱坞报道者》对业内的影响力也毋庸置疑。
另一方面,在奥斯卡的历史上,除去特例的《魔戒》三部曲外,还没有任何一部非现实类影片能够大获全胜,很多人就在《地心引力》的真实性方面下足了功夫。
一个叫做斯科特帕拉兹斯基的前宇航员就接受了媒体的专访,他已经完成了七次太空行走,包括他花了七个时在国际空间站的机械手臂上晃来晃去,修复随时可能发生意外电尿他的太阳能电池板阵列。
他接受采访时,直指电影中存在的各种常识性错误。
“第一件惊到我的是三人在舱外行走,只有一人在实打实干工作。可怜的斯嘉丽约翰逊在做所有的工作,而其他两个男人正在无所事事:其中之一是在折腾航天飞机有效载荷舱装载的货架,而乔治克鲁尼是穿着涡轮增压的喷气背包,在电影里你看到他利用喷气背包向哈勃太空望远镜靠近,如果你这样做,你将撞到到太阳能电池阵列,导致电池弯曲并使他们失去作用。所以这都是错的甚至可笑的。”
“再让斯嘉丽约翰逊的角色的合理性。她应该是很缺乏经验,她她经过六个月的训练,这次是她的第一个任务,在地面训练时飞行模拟器无法成功着陆。以这样的训练和经验水平,根本不可能派给她任任务,她称自己为一个任务专家,但她实际上是我们称之为‘载荷专家’:有人因为一个非常特殊的技能,就可能被派太空任务,做一个特定的任务或实验。我要的是,成为一个太空行走的专家,至少需要两年基本的技能培训才行,我们从来不会派一个载荷专家去做太空行走。 ”
“还有一个严重失实的情节,斯嘉丽约翰逊没有穿液体循环冷却服或纸尿裤是电影中一个太空行走的失误。”
最后,这位前宇航员故意幽默的道,“不过,这就是一部非基于现实的科幻影片,我们也不能用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它。”
这段专访刚刚在电视上播放出来,杜克就看到了相关的内容,对方的用意相当明显,就是要剔除掉《地心引力》中所有可能基于现实的内容,从而让大部分人自然而然的将其归纳到类似《星球大战》之流的科幻片的行列中。
众所周知,这个类型的影片从来都不是奥斯卡的菜。(未完待续。)
ps:求月票和推荐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