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承佑低头不语。
    纵然已经成为一国储君,可面对天子,他依旧不过是个臣下而已,眼下被其斥责,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
    周弘殷看着儿子如此行状,越发不满,忍不住又斥道:“给你管个小事,也如此束手束脚,将来再有其余大事,又待如何!”
    他骂到此处,心脏咚咚大跳,只觉得心血上涌,竟是有点头晕目眩起来。
    自从吃了星云大和尚的药,周弘殷的身体就一日好过一日,月前开始,更是已经可以接连数日夜御宫女而不力竭。
    周弘殷性情多疑,本非盲从之辈,也不是没有想过这可能是被喂了虎狼之药,然则见得试药的小太监同鸡犬尽皆无事,自己又确确实实感觉身体与精神两者同天地交融为一体的感觉,仿佛呼吸、吐纳之间,真真正正成为“天之子”了一般。
    加之星云大和尚从未对外宣称过能治病,更未自夸过自己的百岁寿元,只一味传道,把周弘殷做个寻常施主似的,教他如何打坐、参禅,甚至表现得视金银权势如粪土。
    周弘殷屡次试探性地表示,要给他建新庙,弘大道,却全被那和尚拒绝了,还要说什么“佛在心而不在寺”。
    星云大和尚越不传道,越不自夸,周弘殷就越相信他,日日吃药、打坐到如今,奇效无比,便由原本的三分信,转为了六分。
    眼下感觉到不对,他扶着边上的床帐,等那一阵子晕眩过去之后,当先不是宣御医,脑子里第一时间浮现出来的,却是星云大和尚的名字。
    只是儿子正在眼前,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眼明耳聪,又是个别有心思的,在自己病的这一年当中,也不顾江山社稷,只想着自吹仁孝,名声已是得了不少。
    天家无父子,虽然是亲生子,可谁又知道此刻其人是个什么想法?
    周弘殷的皇位是从兄长手中夺过来的,认真论起来,除却自己,他谁也不信,更何况不过是个儿子?
    不过周承佑毕竟是太子,不是寻常臣子,一举一动关乎社稷,全被人盯着,却是不能随意处置。
    咬牙忍过去这一波晕眩,好容易缓和了,周弘殷复才对着儿子驱撵道:“回你那宫中去,面壁思过,将此事想得清楚,写一份奏事来!”
    他语气严厉,当中还停下来喘了两回,可周承佑头都不敢抬,纵然心中再多担忧同怀疑,还是老老实实退了出去。
    儿子一走,周弘殷一下子就瘫趴在了床上,亲自将帐幔放了下来,一打铃,隔着帐子对进殿的小黄门吩咐道:“去把星云大和尚召来!”
    ***
    不过隔了一夜而已,次日一早,好几天没有露面的天子就重新站回了文德殿上。
    周弘殷旧病复发的消息,前两日就已经在朝中私下传开,眼下见得这一位并无半点病体沉疴的样子,立在下头的臣子人人都心中惊疑不定,却是一个都没有表现出来。
    大朝会毕,众人各自散去,两府重臣汇集于垂拱殿内,此时同平章事石启贤才出列把前两日宣州的事情说了,又道:“殿下嘱咐我等择日再议,只是那郭保吉接连往中书递折子,却不好全然置之不理……”
    周弘殷不同于儿子周承佑,他政事纯熟得很,对于江南西路圩田自然心中有数,一听得石启贤如是说,半点都不犹豫,开口道:“都水监同工部都是什么看法?三司怎么说?”
    都水监丞官品不够,并无机会留下来同两府议事,便由工部尚书上前帮着回禀道:“宣州古时便有圩田,只是那圩田数立数废,回回重建,不但劳民伤财,最后还要使得沿岸百姓人财两空,民间有言,‘圩水之所赴,皆有蛟龙伏其下,而岸善奔’,此言并非无稽之谈,蛟龙未必真有,可一旦新建一州圩田,难免会同从前一般引发洪涝,不但田废人伤,连堤坝都要被冲毁……”
    又道:“此为都水监所虑,若问工部,今岁朝中兴建水事甚多,另有几处大差也等着办,若是问能否抽调人力去往宣州,实在难有可能——莫说水工,便是匠人也难多调出两个。”
    眼下之意,我工部并不是有意阻挠,不过如果要我出力,想都不要想。
    边上的三司使廖知信也趁机上前道:“陛下,眼下才到春事,朝中却是已经寅吃卯粮,眼见着又要平雅州乱,另有……”
    廖知信滔滔不绝,不过几息的功夫,已经数出了朝中十来项要花大钱的地方,话里话外,同那工部尚书的意思是一个样的——要钱没有,找别人去!至于你问我要找哪个“别人”,我管你去死,反正别找我便是!
    石启贤方才并不插话,等到众人都说得差不多了,才上得前去补道:“除此之外,数年前微臣父亲亡故,臣回乡守制,正巧路过那宣州,因顺流而下,还在荆山暂歇过一回,当时见得荒田之上,足有数百户人家在此处采茭为生,天光之下,菏泽之间,人头涌动,虽然称不上比肩继踵,却也人潮涌动……”
    “门户数百,若以一户四人计算,总三百户,共计一千二百人,要是在此处建圩田,这上千人生计当要如何是好?江南田少人稠,一旦失了生计,哪里还有活命之法?”
    他虽没有直说,可所举之例,却胜过千言万语。
    农人有田,自然安分种田,农人有业,也努力为业,可一旦田、业俱无,为了生计,当真是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做得出来的。
    所谓官逼民反,便是这个意思了。
    周弘殷听得众人你一眼,我一语,实在也懒得听他们在此处打口水仗,当即便道:“中书拟文,将各部司所言抄而记之,发回与那郭保吉!”
    言语之间,十分不耐。
    在他看来,此事根本无需浪费时间讨论,若非提出来是郭保吉,甚至连回都不毕回——只是这一位才从边关被转官去了江南西路任监司官,虽然许久没有做出东西来,毕竟不能怠慢,否则给阵上的兵卒看了,不知会怎么闹腾。
    听得天子吩咐,下头立时有人站得出来应了。
    都是正经科举出身,又在朝中历练多年,中书门下再小的末流官都练得一手好文章,等到下朝之后,不过一日工夫,一篇四平八稳,把各部、各司所有想法集中起来,糅杂为一体的批复就写了出来,虽然细细数之,不过数百言,却把那宣州圩田批得一文不值。
    此文出得来,各处看了,全都没有意见,发了言语回来,由中书牵头,大印一盖,不忙着往宣州发,却先送往了宫中。
    周弘殷略略扫了一遍,随手拿朱笔批了,丢得回去,叫中书发回给郭保吉。
    ***
    宫中这一处的回批前脚才送得出去,没两日,同平章事石启贤入宫奏事之后,却是如鲠在喉一般,一脸的有话要说,却又半晌没有言语。
    对着这一个跟了自己多年的臣子,周弘殷还是愿意给几分面子的,便问道:“是不是朝中有什么事?说罢!”
    被周弘殷这般催促,石启贤这才拿定了主意,把袖子里头的奏章取了出来,上前一步,低声道:“陛下,郭保吉自宣州有折送来中书……”
    一面说,一面将那奏章递与边上的小黄门。
    周弘殷失笑道:“这个郭保吉!做监司怎的能同打仗一般,这样着急!”
    又道:“这回他又写了什么,值当石卿这般为难?”
    他也没想太多,将那奏章自小黄门手上接了过来,本是打算掠一眼就过去,可看了个开头之后,却是不由自主“咦”了一声,把靠着后头椅子的背直了起来,眉眼也开始变得严肃,认认真真翻看起手中奏章来。
    郭保吉不通文墨,虽然识字,却毫无文才可言,正因如此,围在其人身边的少有擅长文字之人,就算有,留不了多久就会受不了而自行请辞。
    自己难辨好坏,门客里头又少有厉害的,这就造成郭保吉递上来的折子,往往以把事情讲清楚为上——只要能讲清楚了,就算成功了。
    郭保吉的情况,周弘殷自然也知道,拿到这一份奏章之前,他并未多想,可这一回一翻一看之间,却是越看越觉得奇怪,脸上的神色开始还是严肃,后头就慢慢变成了难看。
    石启贤立在一旁,虽不怎的敢出声,可光凭用余光瞄看天子的表情变化,他已经几乎可以推测到这一位究竟是看到了那郭保吉递上来的折子的什么段落。
    ——无他,周弘殷的表情,同他自己看这一份折子时的表情,简直一模一样。
    先是不以为意,继而变成了认真,再转为不敢置信,最后则是吞吃了苍蝇似的。
    石启贤犹记得自己看完郭保吉这一本折子之后,下意识还翻到最后看了一下签章,又忍不住翻到前边再去将那附着的图绘同数字重新核算了一遍,另又看了几个写得极好的华彩段落——如若不是实在打自己脸打得太疼,他当真想拿去给孙子摘抄诵读几遍。
    这一份折子,实在太诡异了。
    如果此时去一趟中书,把宗卷库中才放进去没两天的那一份送往宣州回折副本起出来,同郭保吉今次送来的放在一处,两相对比,就会发现一件极为奇怪的事情——
    这位一向小敏于行、拙于言的郭保吉,一夕之间,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言辞敏捷,还会未卜先知,好似能事先猜到京中各司的人说的是什么似的,一一给了回复。
    如果不是不信鬼神之事,石启贤甚至有点怀疑是不是自己肚子里生出了一个姓郭的蛔虫。
    针对都水监提及的圩田会致使堤坝崩塌之事,郭保吉的折子从古到今一一举例,阐明了塌方的原因,古时不可追溯,可近百年来,每次宣州大的堤坝损毁原因,在圩田边上发生的,全数列得清清楚楚,还绘了图案示例,建议在出水口外正前方加一道复堤。
    至于修造圩田会致使江水泛洪,导致采茭人无以为业,朝中另有安排,抽不出人力与金银去修造等等问题,全数都给出了解决方案。
    甚至还有不少回折里没有提到的问题,郭保吉居然都做了应对同解答。
    朝廷没钱?
    没关系,宣州自筹,甚至不会增加百姓赋税,一用各处公使库银钱,二用百姓自捐。
    朝廷没人?
    不要紧,由宣州自行征发民伕,另有荆湖南路冬日遭了灾,正好征用流民以工代赈。
    采茭生计受损?
    不碍事,正好叫他们先来帮着修圩田,修好之后,按出力同人丁分田亩,不是无恒产者无恒心?正好了,得了田,以后好好种地,总比只能看天采茭好吧?有了田地,把人都绑死了,你还怕他们反?
    一项项,一桩桩,该清楚的地方解释得清楚,而涉及圩田、堤坝涉及的图绘处,却又画得十分清晰却复杂。
    石启贤头一回看到的时候,甚至花了一点功夫细细去琢磨,才看得明白了。
    这份折子看下来,他当时心中就生出了一个笃定的念头——这郭保吉从哪里得来了一个好谋主?又去哪里得来了这样一个精通水事的老水官?
    更重要的是,他去哪里寻来了这样一个好捉刀!
    不少段落,他读来诵去,虽是一眼能看出笔法同其人背后目的,却是忍不住被其文字勾着走:修了圩田,能新得田多少,新得商税多少,能补内库多少,能得桑、麻之属多少,增人口多少——郭保吉情愿以官身性命做保,如若不能,将提项上人头来见。
    前有数据、示例、图绘,后有文字层层递进,句句渲染,尤其到得最后,以郭保吉口吻做保的那一句,添得恰到好处,简直叫人忍不住拍案叫绝。
    这般文采,如此叙述,为甚不去考进士?!
    幕僚有什么好做的??
    实在要做,郭保吉的幕僚有什么好做的?至少也要做自己这个同平章事的幕僚官嘛!
    喜欢盛芳请大家收藏:盛芳全本言情小说更新速度最快。